中国历法改制新论(一)

2020-07-10  来自: 咸阳上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浏览次数:1237

中国历法改制新论(一)

司月炜  15191008049

目录

一、  中国历法简述

二、  中国24 节气的演变

三、  中国公历阳历农历阴历的由来

四、  中国24节气与农事安排

五、  天文、农事与社会节假日要求历法改制

六、  新旧历法改制的原则

七、  新历改制的具体安排

八、  新旧历法的区别

正文

一、中国历法简述

1、 何为历法?

简而言之,就是推算年月日的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制定时间顺序的法则,就叫历法。

古代先民,先有天文。人们根据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的现象,形成了“日”

的概念;根据月亮绕地球公转产生的月相变化的现象,而形成“月”的概念;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的四季交替现象而形成了“年”的概念,这三个概念所依据的物质运动是互相独立的。根据现有的测定,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为365.2422平太阳日,这叫一个回归年,而从一次新月到接连发生的下一次新月的时间间隔为29.5306平太阳日,这叫一个朔望日。自古以来,人们就选取了回归年和朔望月作为比日更长的计量时间单位。以回归年为单位,在一年中安排多少个整数月,在一月中又安排了多少个整数天的方法和怎样选取一年的起算点的方法就叫历法。在历法中,一年又必*只包含整数个日,叫历年。那么,如何安排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才能使每一历年既是整数个日,而其长度又很接近于一个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2日,这就是历法研究的内容。不同的安排方法,就产生不同的历法。过去按月亮的圆缺规律来推算的历法叫“夏历”,也叫“太阴历”。演进到汉武帝刘彻时历法叫“太初历”,再发展到后来的农历,比较适宜农业生产,农事安排,再加上24节气在农业上的推广应用,农历(阴历)依然久传不衰,且有发展之势。我们今天采用的历法是公历,也叫儒略.格利历,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依然延用至今。

2、 中外历法演进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因农事渔猎活动,星战之术的需要,以及各族劳动人的长期观测刻木结绳记事的需要,各诸侯国制定出各自不同的天文历法 。

司马迁《史记.历书》中《晋书.天文志》所载:“鲁有梓慎、晋有卜偃、郑有裨蕚、宋有子韦、齐有甘德、楚有唐味、赵有尹皋、魏有石申夫。他们皆掌着天文,各论图验。”特别是石申著有《天文》八卷,甘德著有《天文星占》八卷。

关于水金地火木土五大行星的知识要点,人们开始有了比较详尽的了解,从《开元占经》中引文得知:“甘、石测定了金星和木星的会合周期的长度,并定火星的恒星周期为1.9年(准确的应为1.88年,木星为12年(准确应为11.86年),后又测出金星的会合周期为584.4日,土星的会合周期为377日。至此,五大行星概念已深入人心。为了便于观测天文星座,人们天空恒星背景划分成若干特定的部分,建立一个统一的坐标系统,以此作为确定日月五星和许多天文现象发生的位置依据。”

春秋时期,人们沿黄、赤道带将临近天区划分成28个区域的28宿体系已经齐备,表明天文历法的进步。这也是农牧渔猎生产对“天时”比较严格的要求有关。此时产生了一种取回归年长度为365.2422天,并采用19年7闰为闰周的历法——古四分历。这一回归年数值比真正的回归年长度只多了11分钟。

在欧洲,罗马人与公元前43年采用的儒略.格利历也是用的这个数值,但要比我国约晚500年,能较好的调节回归年与朔望月长度(古四分历所用数据是29.499/940日的19年7闰法)。古希腊人默冬(meton)在公元前432年才发现,也比我国晚百*左右。古四分历的两个基本数据是当时世界上非常先*的,他标志着我国历法已进入比较成熟时期,当时各诸侯国所采用的历法都是四分历,只是所规定的历法起算年份(历元)和每年开始的月份(岁首)有所不同罢了。各地有了一年四季变化,便诞生了24节气的划分和安排,这时人们还不知道太阳视运动的不均匀性,把一年平均分为24等分,即平均每过15天多设置一个节气,它反映了太阳一年内在黄道上视运动的24个特定位置。所以说:24节气实际上是以一种特殊的太阳历,是我国各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们的农牧渔猎生产生活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中国24节气的演进

对于农事历法,宗教祭祀活动形成的节日,24节气的演变,我们应有统一的认识

由各国政府颁布的历法,就是带有人为规定的成份,强调司法执行的统一性。如:春节、端午节、国庆节等,应源于古代先民们从事农牧渔猎生产中,逐渐认识到日月星辰、春夏秋冬、月缺月圆等天文历法,气象物候方面的知识,发展到后来刻木记事。人们把日升日落作为“一天”,月缺月圆作为“一月”,庄稼从春种到秋收作为“一轮”,称作“年”。春夏秋冬为节令,冷暖热凉为四时气象物候。久而久之,日有分节,月有月记,年有年时,逐渐演变成岁时节令的24节气。

中国人崇尚十二,便有了“骨有十二节,人有十二像,地有十二层,天有十二重。”月有30天,年有365天,每四年一闰月,日有24小时,气候有24节气,表明有种内在的规律性。

国外埃及人视尼罗河水涨落一周为一年,由此而创立了“太阳历”。把一年定为365天,这与地球绕日太阳公转一周的“太阳年”时间,即365天5时48分46秒相比较,只差一天的四分之一,这在6000多年前已经很准确了。但是一年相差四分之一天并不觉得,再经过4年后差一天,再经过730年,历法上的时间与实际时间差了半年,寒暑正好颠倒了过来。这种岁差给农业生产带来了麻烦。到了苏美尔人,他们崇尚三十和六十,他们一月为30天,一年为360天,闰5天。北美玛雅人崇尚二十,日升日落作为一天,月有二十天,年有十八月,余5天过节。印度人创造了“1~9”个自然数,阿拉伯人创造了“0”这个数,后来传至世界各地,人们普遍使用推广,为天文历法的推算创造了条件,也为岁时节令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人夏商之际创造了“夏历”,又叫“太阴历”。西汉时,司马迁等人创制了“太初历”,元时,郭守敬创制了“授时历”。明时,万历年间,人们创制了“万年历”。中华民国起,孙文宣布采用世界公用的罗马儒略.格利历,又叫公历、阳历。埃及人和玛雅人创制了“太阳历”,但后来西班牙、葡萄牙,英法美德意荷澳加等国先后占领殖民地,在殖民地实行殖民化,统一改用公历。(未完待续)

关键词: 司月炜   司月炜院士   中国历法改制新论     

咸阳上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人:司月炜老师

电话:029-35523116

手机:17762134300

微信:15291001535

邮箱:283700832@qq.com

地址:陕西省乾县上官村司家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咸阳上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 XML 备案号:陕ICP备17015654号-1


扫一扫访问移动端